关于林黛玉上吊说,源于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但这个说法很靠不住。这两句不过是点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名字。说玉带挂在树上就是上吊,也很牵强。毕竟玉带不挂在树上要怎么呈现?还有上吊虽然是封建社会女子最多的一种自尽选择,但死相很难看,以林黛玉之美,是不会选择上吊自尽的。
沉湖说被刘心武所推崇,个人也觉得不可信。“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来解释林黛玉沉湖自尽也很勉强。黛玉葬花就是不让落花随意被践踏,随波逐流。林黛玉阻止贾宝玉将落花抛于水中,认为水流到外面,也是不洁的。有这样的认知,林黛玉势必不会让自己如此而死。
泪尽而亡才是作者想表达的。林黛玉也只有泪尽而亡才是美的。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林黛玉显然还泪而来。林黛玉之死是通行本《红楼梦》高鹗续书最好的一回。林黛玉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日焚稿断情,泪尽而亡。这样安排林黛玉的死是没问题的。
林黛玉随着《红楼梦》全书情节的推进,贾家越来越衰败,林黛玉的身体也越来越衰弱。薛宝钗和林黛玉和解的四十五回,
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儿,就可知了。”
显然林黛玉也清楚自己的病好不了了。泪尽而亡也是一种消耗的说法。而且林黛玉死,贾家覆灭,也符合林黛玉和贾府共同衰落的情节推进。林黛玉最后的死,就是因病消耗,精气神消耗殆尽,最后自然死亡的方式。只有这样的死,才符合林黛玉的美。作者必然也不可能林黛玉惨死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这样!
我是君笺雅,多歧为贵,看我眼中的红楼梦和你们有何不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林黛玉死有很多种说法,总体来说有三种:上吊,泪尽,沉塘,每一个说法都是红迷心中最悲的痛。
可林妹妹真的死了吗?
现代并没有人看过曹雪芹的红楼结局,无论是你我还是刘心武或者周汝昌两位现代红学大家。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红楼梦碎后被僧道二仙接引着回了仙界。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同样的仙人身份,就算是为了还泪,泪尽了也只会飞升,根本不可能留下肉身在凡间。
更何况是溺死和吊死这些扭曲丑陋的死法,或者泪尽心力交瘁而亡,这些死法根本不符合曹雪芹给林黛玉的人设。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毫无悬念的泪尽而亡。
人们之所以争论不休的是,以什么方式魂归恨离天。以什么方式呢?我们深深的遗憾,《红楼梦》没有续完。林黛玉泪尽的方式也成了千古之谜。
只要是看过红楼梦的人,都想知道林黛玉的生命终点是什么样的,她已经成为我们非常关心的,迫切关注的书中人物。
成千上万的红迷前仆后继的反复设想。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深想就会痛彻心扉。无限哀婉。翻遍全书已惘然。
林黛玉一生都是孤苦无依。
一如一株小草,曹雪芹说是绛珠仙草,但终究是草,尽管生命力顽强,生生不息。但是任人践踏,永无出头之日,也是个事实。小草是没有资格决定自己的命运的,它的挣扎,它的***是无声无息的。
她人生的片刻灿烂,就是一个路过的多情人——贾宝玉,对她充满同情。充满怜惜。
贾宝玉除了能给她片刻的温暖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贾宝玉决定不了这株小草的命运。
这株小草永远是满含深情,倾尽一生来报答。
林黛玉一生是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空有满腹诗书,空有一腔才华。无非是流泪到天明。无非是姹紫嫣红逝去,青春空负。
林黛玉並不是宝玉大婚之日死的,根据那两句话《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罗帳下卧鸳鸯》而是黛玉听傻大姐说宝玉要娶宝釵,而急火攻心病倒而死,黛玉死后宝玉才完婚,有人说上吊死的,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紫娟总不离左右。黛玉之死:季秋霜重雁声哀,菊绽东籬称雅怀,满城风雨重阳近,一种幽香小圃裁,潇湘馆病倒了仙妃子,气息奄奄身不动,口也不开,只等夜静更深人散去,才向紫娟姐妲诉情怀。
(红楼梦)之所以这样成功,不仅在于宝黛之间悲剧凄美的爱情,亦在于真中有***,***中藏真的写作手法。
黛玉最终的结局,因为文本八十回后已经遗失,所以成为千古之谜。很多读者都会黛玉最终的死因充满好奇与疑惑。
在高鹗续写的版本里面黛玉,在宝钗宝玉成婚之时泪尽而亡。起初也深信不疑黛玉的这种泪尽而亡的死法,但是随着阅读的加深,觉得不能认同高鹗的写法。
一开始文本就说,绛珠仙子随神瑛侍者而下凡来报灌溉之恩。又自言以泪偿还此情债。确实,文本的开头,以神话故事虚化故事的人物与情节。
比如说泪尽而亡,与其说是隐写黛玉的死因,倒不如说在这段爱情里,黛玉确实爱得非常刻骨,爱得非常不易。
乃至于默默哭尽了一生的眼泪。
因为与宝玉之间这段倾城的爱恋,因为两个世间最真最纯最痴情的两个人,最终的分离,而致使彼此的余生都堕入了伤感和遗憾的深渊。而且深渊之下的两个人,依旧爱得缠绵,爱得依旧无悔。
可以宝黛二人之间,历经苦难初心不改的爱情故事,确实无比坚贞。
所以,一个情字贯通了整个文本。红楼梦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任何一页打开文本,你可以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就是因为宝黛之间的,爱的丝线紧紧串联之间。
大抵略通写作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你今天写得作品措辞是否华美,只要有足够的真情在,便足矣令人动容,亦经得住岁月的淬炼。因为这是个有情的世间,当然会有无数有情的众生会被真情所牵引,而忍不住一次一次阅读以情写成的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htrh.com/post/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