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园风光 > 正文

春田花花游园会方案,春田花花旅行社游戏设计

  1. 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

科举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我们从先辈们那里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同样也继承了无数的珍宝。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论是现在还发挥着作用的,还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伟大创举的其中之一——科举制。

说起科举制大家都很熟悉,因为科举制虽然现在已经被废除,但是它的影响却没有消失。事实上,它对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如今我们的高考制度和科举制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而科举制度中的很多专用名词就被我们的高考制度延续使用,就比如“状元”一词。每年除了“高考”二字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外,“状元”应该就是第二个最受关注的了吧。

那么,最初的“状元”一词是怎么产生的呢?跟随笔者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田花花游园会方案,春田花花旅行社游戏设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起状元,是离不开科举制度的,而科举制度最初是在隋朝创立的。大家都知道,隋文帝时期开始分科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制度一样会分文科和理科。就像高考需要报名一样,当时的人如果决定参加科举,也是需要像如今的高考一样报名的。

当时的报名叫做“投状”,所有“投”了“状”的人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而参加考试的人中得了第一名的就被叫做“状头”。“状头”就是状元最初的叫法。“元”有开始,首和头的意思,所以又被叫做“状元”,这就是状元一词的来由。

状元是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第一名,说到名次,大家肯定就会想到第二名和第三名。而在科举考试中,第二名被叫做“榜眼”,第三名被叫做“探花”。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春田花花游园会方案,春田花花旅行社游戏设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说榜眼,榜眼一词最开始出现是在北宋。《称谓录》有这样的记载,意思就是说,“榜眼一词最开始是在北宋出现的,古代的人把第二名和第三名作为上榜的人的眉目。这里的“榜”就是人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可以见到的“皇榜”或者“金榜”,上榜之人即为考中进士之人。考中的这些人中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第三名就是榜眼。可见,最初的榜眼不只是第二名,还包括第三名。

再说探花,说到探花,它很早的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了,比起榜眼要早很多。探花最初出现在唐代,只不过当时的探花却和登第名次没有联系。

唐代的时候,曲江会为登上新进士榜的人举办晏游活动,其中年纪最小的人就被大家笑称“探花郎”。而探花一词最终和登第名次挂钩是在南宋后期,那时,进士第三名终于有了它专门的称呼——探花。也是在南宋时期,状元、榜眼和探花才正式成为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专属称呼。

春田花花游园会方案,春田花花旅行社游戏设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制度里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的称呼。那他们的名称由来是什么呢?莫急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首先来看一下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层次:

第一级院试,参试的可以被称为秀才,又叫生员。

第二级乡试,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又称作秋试。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第***会试,参加的会试都是举人。会试需要还要赶赴京城,通过的会试称“进士”,头名称“会元”。

第四级殿试。通过会试的准进士还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殿试就是正式的进士了,殿试前三名依次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这个殊荣也是不容易啊。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总共有17人三元及第。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封建社会里,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的熏陶下,孩子小时候起就学巜论语》巜千字文》巜增广贤文》等,贯述封建***道德,三纲五常,忠君孝悌等思想,秀才是成为学生入仕的第一起步点,只有中了秀才才算有了考取功名的资格。

秀才考中了乡试,中举之后就成了国家正式人员,吃皇粮拿奉禄,也就是今天说的拿了工资的人,他们参加考试后,按成绩排名,就都成了进士,而考中前三名的分别就叫"状元,榜眼,探花郎"。

首先状元就是进士中的笫一名,全国唯一的第一名,因他成绩显著,是难得的千万人中的精英,国之栋梁,因此,他们高中后要当朝最高统治者即皇帝夫妇的钦点接见,并且专们为他设计了状元服状元帽,在皇上和皇后接见时,皇后亲手把状元帽上的花羚给插上,显示其尊贵殊荣,然后准许他穿状元服策马扬鞭夸官三天,世人争相观看,可谓荣耀之极。

而第二名的榜眼虽然也被皇上皇后接见了,但他却享受不到状元的待遇,只能眼睁睁的在傍边看娘娘给状元插花,估计心里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但也没办法,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只好把委曲埋在心里,偷眼观看,这就是榜眼。

笫三名进士官排在最后,前面有榜眼遮掩看不清娘娘插花的情节,急的他一会掂脚看,看不全,又不敢挪动脚步,一探一探的观看,还看不清,于是又身动脚不动的扭侧头去看,心里急痒痒的憋的慌,心里暗骂着自己,怎么不再努力一点,也不至于这么难为情。

这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和故事,现代人看到这一幕,也激动的心潮澎湃,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人生三大幸事之首,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殊荣能有几人可得呢?

科举里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是殿试中上榜的第一、二、三名。要说明这三个名称的由来还得从科举考试说起。

我国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始于隋炀帝时期,至清朝末年终止,在中国的官僚体制中延续了1300多年。

封建科举制度有一定弊端,但却是平民百姓进身官场、平步青云的唯一途径,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拓宽了渠道,有其进步的一面,在一定程度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业体制,只有取得了小学文凭才能进入初中,只有初中毕业才能升入高中,再获得考入大学的资格。科举体制下,凡是有条件习举业的读书人,一生要经历五次重要的考试:

第一次,叫做童子试。所有的读书人,只要想考取功名,无论年龄大小,都要首先参加童子试,通过考试后叫做童生或儒童。虽然这个名称叫“童”,但有些却是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第二次,叫做院试。也就是国家认可的教学机构的考试。来这里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具有“童生”资格,考试通过后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叫的“秀才”,取得秀才资格就算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成为秀才之后,会有特殊的政治待遇,比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就像今天的人大代表一样,犯了法警察不能直接抓捕;

第三次,叫做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取得秀才资格,通过乡试就称为举人。《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当年考取的就是这个进士。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四次,叫做会试。这是中央一级的考试。只有取得举人资格的考生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也就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

第五次,叫做殿试。意思是在皇宫里举行的考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够进入这个考场的。进入殿试考场的必须是第四次考试选拔的贡生,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上文说过,贡生经过殿试选拔出来的进士,要在规定的时间用黄榜公布,因此又称为“金榜”,考取进士叫做“金榜题名”。在这个金榜上,第一名列于榜首,原来被称为“状头”,可能是因为这个名称不够雅,故改为“状元”,“元”也是“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