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第一峡-硖山口在古代的时候曾经用的称呼是硖石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在硖石山岛上,立了一个凉亭,是清代复建的,为农亭,俗称禹王亭。在禹王亭的亭西边有一株古皂角树,这是这个景点的象征。
这座亭子虽然没有高大雄伟的身姿,但是建筑确实算得上是精巧了,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边都是有一副对联,在上联的位置标志着大大的禹王亭三个字。重修于清代,光绪三年,但始建于何时,也和曾经的霸王祠一样,不知其详。这座古老的亭子,把神秘而又美丽的漯河从传说带回现实中来,它像是一个彩带,将古人征服自然的毅力表现了出来,同时又连接了今人改造自然的魄力。
淮南十景包括八公胜境、华东白洋淀(焦岗湖景区)、上窑森林公园、茅仙古洞、龙湖公园、新四军纪念林园区、春申君陵园、洞山游园、淮河第一峡——硖山口、古寿州窑遗址。9、淮河第一峡——硖山口。
禹王亭
滔滔淮水东流,遇八公山阻挡,在此折回倒流,将硖石劈为两半,夺路而下,这就是淮河第一峡一一硖山口。古称硖石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又是古代据险屯兵之地“淮上津要”,是淝水之战古战场之一。站立淮水之滨,仰观石壁,却似斧削。宋咸淳年间寿阳夏松题《筑城记》尚可辨认。硖石山岛上,立一凉亭,是清代复建的“慰农亭”,俗称“禹王亭”,亭西一株古皂角树,是硖石景点的象征。
慰农亭又称禹王亭,文化积淀深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硖石山顶上,现已辟为小岛,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方形瓦顶,石柱飞檐。石柱刻有颜知县手书对联“选胜值公馀,看淮水安澜,硖石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亭西有一古皂角树,树龄千余年,高耸入云,径壮三围。绿荫覆地,皮干浑如黑铁,奇巧苍劲。闲亭古树,映缀水间,更添了诗情画意。
在西淝河与淮河交汇的不远处,也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之一,现隶属于凤台县刘集乡。
峡山口,古时有“淮河第一峡”与“长淮津要”之说。因为跨淮河相对峙的东、西两座硖石山,高六十米,陡峭犹如刀劈斧削。它们就像一把铁钳,能牢牢地扼制淮河的水上交通。因而古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为军事要塞并建有四城。
在峡山口,不仅有南宋夏松的《筑城记》摩崖石刻,还有一座慰农亭,亦称禹王亭,好像是纪念大禹治水的。如今只知道重修于清代光绪三年。但其始建于何时,却也和霸王祠一样,不知其详。
这座慰农亭虽然没有高大雄伟的身姿,但建筑倒还算精巧。
亭子的石柱上,刻着清代道光年间凤台知县颜海飏手书的对联:“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显然,那位心系民瘼的知县大人,用他的墨宝为这座亭子也为这方水土,增色不少。
千里淮河在流经八公山的时候,曾留下大禹治水与投鞭断流的经典故事。尤其是那个叫嚣着能“投鞭断流”的苻坚,其给后人留下的“草木皆兵”与“风声鹤唳”等成语,则绝不仅仅是扼腕之叹。
从远古流淌而来的淮河,留下的神奇传说不少。但实物如慰农亭与摩崖石刻这样的真实古迹,则不是很多。因而在我看来,由于淮河扩大河道而孤悬于波涛之中的慰农亭,虽然显得有些孤独而又有些破败了,但却仍然不失为千里淮河上的一颗明珠。
慰农亭,把古老、神秘但却美丽的淮河,从传说带回到现实中来。她像是一根彩带,将古人征服自然的毅力与今人改造自然的魄力,织成了一个美丽的“中国结”,摆在世人的面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htrh.com/post/3980.html
下一篇
四川威远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