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朱棣听闻建文帝朱允炆逃亡海外,建文帝毕竟是正统,他活着朱棣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有必须要找到建文帝,这是主要目的。
其次、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 ,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据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相当于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根据中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其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从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起,直至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出使归国途中逝世于古里国止,郑和曾八次(史书记载其实是八次,而不是我们常知的七下西洋)奉召出使海外各国。
下面笔者就将郑和八次下西洋的地点分别讲一下:
第一次出使郑和只到达过占城、爪哇、苏门答剌、南巫里,郑和的第一次航行并未越过现印度海岸以外。
第二次出使。郑和第二次到达的国家有:占城、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甘巴里、阿拨把丹、小阿兰。
目的1
这是主要目的:寻找建文帝下落
证据:1《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2《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3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此踪迹之。”
目的2
扫荡张士诚旧部
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目的3
宣示中国的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在中东方向最远曾达麦加,在非洲方向最远曾达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洲。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下西洋主要是宣扬明朝国威,也有人说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七次下西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既有政治目的,又有经济意图。一方面,朱棣的皇位是靠武力得来的,为了让***更加稳固,派遣郑和下西洋,让万国来朝,以此来瓦解政敌的残余势力。另一方面,郑和的船队远航打开了一条通往西洋诸国的海上航道,对扩大明朝官方的对外贸易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用中国精美的瓷器和绫罗绸缎等工艺品去换取外国的香料补药、奇珍异宝。这让周边国家和明朝官府,以至沿海的官绅百姓都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和人数都比较庞大,以第一次下西洋为例,船队包含大船62艘,小船255只,共有27870人随行。郑和下西洋,这里的“西洋”可不是指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而是明朝地理眼界范围内的西洋,在今天的东南亚、印度洋周边、***半岛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处。郑和所到之处,与当地的部落酋长或国家君主联络,有时也对他们予以册封,宣扬明朝的国威。在经济上,郑和船队所携带的瓷器、丝绸和铁器等,换取当地的香料、珍珠、宝石和香料等。在第四次远航(1413-1415)结束时,西洋沿岸18个国家派遣使者跟随郑和来到中国朝觐明成祖,使团极为隆重。1417年,第五次远航,要把上次随船来到中国的使节送回到各自的国家,这次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返航时,又有很多国家的使者随船来到了中国,并向明成祖进献了许多奇珍异兽,其中就有长颈鹿。中国人以为“长颈鹿”就是中国的吉祥之物“麒麟”,明成祖还亲自观看,成为一段佳话。
郑和舰队七次远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丰间(1402丰 至,1424年)开 始,而最后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丰(1425丰至1435年)开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半岛和东非。郑和下西洋前期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后期的目的发展为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如下面几点:
第一,为了寻找建文帝,拿回玉玺,巩固地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以讨逆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陷京师(今南京)后称帝,是为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怎么也没有想到,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后,侄子下落不明,弄得皇帝的玉玺也下落不详。“朕于宫中遍寻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时,并宝玺皆毁矣。朕深恸之。”(《明太宗实录》)。因为建文帝生死不明,是朱棣皇位的最大威胁,也正由于他心虚,所以才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他担心天下人不服,便派郑和察看人心向背,率领二 万七千八百多人的庞大船队,以显示大明帝国的强大国力,即“耀兵”和“示国家富强”,通过宣扬国威,希望尽快得到周围各国的支持和承认,借以恢复和发展与亚非诸国的邦交,促使“万国来朝”,为他的以庶篡嫡制造合法 的舆论以笼络人心。
第二,为了同海外国家发展贸易,以期增加国库收入
因为明初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徐一夔《始丰稿》中的《织工对》所表述的那样,明初已出现靠自由出卖劳动的雇佣工人和拥有资本建立手工工场生产组织形式的资本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国外扩大市场,以增加国库的收入。
第三,为了寻找麒麟
麒麟,也就是长颈鹿。在中国古代,麒麟被视为是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太平之征的圣兽,是祥瑞之物,仅在盛世出现,极具神秘色彩。郑和后期下西洋目的中就有这一条,因为尽管此时明成祖当上皇帝已有十多年之久,但对他以武力夺取***仍然耿耿于怀。为了标榜自己正统继承人地位,以天降麒麟为其篡位提供合法性证明和舆论。
总结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等诸多领域都建 立了辉煌而不可磨灭的功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htrh.com/post/7612.html
下一篇
厦门旅游门票300